塑膠零件設計常識,一般塑膠件設計過程中都會有以下幾項:
1,塑膠件壁厚的厚度設計。ㄕf出你的理由)
2,塑膠件加強筋的設計
3,塑膠螺絲柱(自攻)的設計
4,塑膠件止口,美觀線的設計!
5,塑膠件材料選擇的原則
貼圖說明失敗的例子和成功的例子!
1.壁厚太厚容易浪費材料,增加成本,更重要的是延長冷卻和固化時間,容易產生凹陷,縮孔,夾心等質量上的缺陷。,所以應該均勻,壁與壁連接處的薄厚不應該相差太大,并且應盡量用圓弧連接,否則容易開列。一般是1~5MM,小件為1.5~2.5,大件為3~10`MM
2.加強筋高度通常塑件為壁厚的3倍左右,并有2~5度的脫模斜度,與塑件
壁的連接出及端部,應用圓弧連接。防止應力集中。,加強筋的厚度應為塑件
壁厚的1/2,如果太大,容易產生癟凹。
如果要設置多個加強筋,則分布應錯開,防止破裂
厚度基本上取決于結構強度需要以及跌落實驗高度。
如果自身的強度不足,又如何能支撐起部品呢。舉例說電視機前框沒有足夠強度就無法在安裝了顯像管之后在流水線上移動。但這厚度又多依靠經驗值。
對于料厚我的總體看法是:能薄不厚,但對不同的產品應有不同之對待.可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要盡量保持平均料厚.在不能保持平均料厚的時候,也要讓過度保持平滑.因為塑膠流動每通過一個轉折帶或料厚變化區都會有壓力損失(等同射壓就要增加).而且易產生縮水缺陷.應盡量避免.
尤其象PC這樣流動性較差的材料更應該注意.
最重要的的一點是塑膠零件的設計一定要首先考慮其加工工藝性,即模具加工的可行性。如果沒有考慮模具加工的可行性,壁厚及筋位厚等再合理也不行
壁厚在不同材料,不同產品上反應都不一樣,各位是不是把各自所熟悉的產品壁厚拿出來分享一下,后面再做總結,如何?
CRT顯示器 壁厚3mm abs
PDA,手機,1.2MM,PC+ABS
手機電池,常用材料為ABS+PC,經常做到0.8MM左右的壁厚,加強筋為壁厚的0.4以上,不超過0.8壁厚
FRONT PANEL 用HIPS ,壁厚1.5MM,WINDOW(透窗)PMMA,厚1.8MM,RIB OR HOOK 1/2~2/3 壁厚
我們設計的結構件,模具采用氣輔結構,筋厚可以大于等于壁厚。如,壁厚為3.8mm,而筋厚可為4mm。 pp料你試試,大于1/2你就麻煩
我覺得,大家的設計太保守了,我們設計掌上產品,用PC料。
塑件大面壁厚0.8~1.0mm, 局部壁厚0.5~0.7mm,
溝槽的尖角處作過0.35mm的壁厚, 手機電池貼Lable處可做到0.5mm,(PC和ABS+PC都可以)
我先來一個失敗的實例,如圖,這是一個控制器的面板,最終的成品是8個疊成在一個機箱中(圖中的結構部分從略)。因為這是我的第一個產品設計,啥經驗也沒有,反復校核后開模,首樣出來也沒有發現問題,但是整機一裝配,麻煩就來了--控制器與控制器之間居然有3mm左右的間隙存在!難看得要命,簡直就是廢品。你們可以想象我當時寒風瑟瑟的樣子了。原因其實在簡單不過,我的拔模斜度設大了,為2度,這樣底部和上部因斜度相差就是0.7mm,雙邊1.4mm,而模具廠縮水考慮不足,尺寸比圖面尺寸又單邊少0.2mm,雙邊是0.4mm,這樣塑膠件本身就造成了1.8mm的間隙,加上機箱本身設計間距1mm,2.8mm的大空隙就這么出來了!
教訓:設定拔模斜度之前不僅僅要考慮注塑工藝要求,也一定要考慮到由此而產生的其它不良“后遺癥”。
選擇材料的考慮因素
任何一件工業產品在設計的早期過程中,一定牽涉考慮選擇成形物料。因為在產品生產時、裝配時、和完成的時間,物料有著相互影響的關系。除此之外,品質檢定水平、市場銷售情況和價格的厘定等也是需要考慮之列。所以這是無法使用概括全面的考慮因素而定出一種系統性處理方法來決定所選擇的材料和生產過程是為最理想。
不同材料的特性﹕
ABS
用途: 玩具、機殼、日常用品
特性: 堅硬、不易碎、可涂膠水,但損壞時可能有利邊出現。
設計上的應用: 多數應用于玩具外殼或不用受力的零件。
PP
用途: 玩具、日常用品、包裝膠袋、瓶子
特性: 有彈性、韌度強、延伸性大、但不可涂膠水。
設計上的應用: 多數應用于一些因要接受drop test而拆件的地方。
PVC
用途: 軟喉管、硬喉管、軟板、硬板、電線、玩具
特性: 柔軟、堅韌而有彈性。
設計上的應用: 多數用于玩具figure,或一些需要避震或吸震的地方。
POM
用途: 機械零件、齒輪、摃桿、家電外殼
特性: 耐磨、堅硬但脆弱,損壞時容易有利邊出現
設計上的應用: 多數用于膠齒輪、滑輪、一些需要傳動,承受大扭力或應力的地方。
Nylon
用途: 齒輪、滑輪
特性: 堅韌、吸水、但當水份完全揮發后會變得脆弱。
設計上的應用: 因為精準度比較難控制,所以大多用于一些模數較大的齒輪。
Kraton
用途: 摩打墊
特性: 柔軟,有彈性,韌度高,延伸性強。
設計上的應用: 多數作為摩打墊,吸收摩打震動,減低噪音。
壁厚的大小取決于產品需要承受的外力、是否作為其它零件的支撐、承接柱位的數量、伸出部份的多少以及選用的塑料材料而定。一般的熱塑性塑料的壁厚設計應以4mm為限。從經濟角度來看,過厚的產品設計不但增加物料成本,延長生產周期(冷卻時間),增加生產成本。從產品設計角度來看,過厚的產品增加引至產生空穴(氣孔)的可能性,大大削弱產品的剛性及強度。
最理想的壁厚分布無疑是切面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均一的厚度,但為滿足功能上的需求以致壁厚有所改變總是無可避免的。在此情形,由厚膠料的地方過渡到薄膠料的地方應盡可能順滑。太突然的壁厚過渡轉變會導致因冷卻速度不同和產生亂流而造成尺寸不穩定和表面問題。
不同材料的常用壁厚
ABS
一般最先選擇的材料,壁厚通常為1, 1.2, 1.5, 2, 2.5, 3mm,視乎產品的大小和功能而定。
PP
因為比較軟身,而且基于縮水的問題,所以不能太厚,一般為1, 1.2, 1.5mm。
PVC
因為多用由于figure上和多是實心,所以限制不大。
POM
一般為1, 1.2, 1.5, 2, 2.5, 3mm視乎產品大小而定。
Nylon
因為縮水率比較高,所以平均料厚和筋骨的比例可比較少。
Kraton
因為多數用作摩打墊或不外露件,所以限制不大。
常用熱熔性塑膠材料
1) ABS(丙烯晴二丁烯苯乙烯)
苯乙烯族系的熱熔塑膠。硬質塑膠材料不透明。
黃色火焰,黑煙及流滴燃燒,有一種酸臭并帶橡膠燃燒氣味。
比重1.04。
可溶于丙酮、二氯乙烷及三溴甲烷。
慢燃燒,耐酸堿,但暴露于某些酸及有機溶劑時遭受應力開裂。
2) ABS•PC合金
3) ABS•PVC合金
4) PC(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高挺性、高沖擊強度及高溫時保持機械性能為特征的工程塑料。
熱熔塑膠材料,燃燒困難。黃色火焰,系自熄性。有淡的酚氣味。
熔點430ºF。比重1.2。溶于氯化甲烷及氯化乙烷。
光學明澈或著色配方供用,適用于鏡片、護目鏡、電器外殼、安全盔及工程齒輪。
5) PE(聚乙烯)
天然乳白色,蠟性手感;
相當快速率燃燒,并如蠟融化流滴,火焰藍色帶黃尖,有一種燒石蠟的氣味;
低密度聚乙烯熔點221ºF,高密度聚乙烯熔點248ºF,引火點645ºF;
比重小于1,浮于水上;
可溶于熟苯、熟甲苯,不溶于其他通用溶劑;
6) PP(聚丙烯)
比PE較鋼硬;
黃尖藍色火焰緩慢燃燒,氣味類似柴油,毒煙;
熔點在334ºF左右;
比重0.906,浮于水上,可溶于熱苯;
7) PS(聚苯乙烯)
墜地或用一硬物輕敲時產生一種金屬鳴聲;
橙黃色火焰,產生濃煙,帶碳簇飛舞,嗅味如照明煤氣或萬壽菊;
熔點374ºF,引火點680ºF;
比重1.09;
可溶于丙酮、苯、醚、三氯甲烷;
8) PVC(聚氯乙烯)
邊上帶綠色的黃色火焰燃燒,產生一種鹽酸的窒息氣味,銅絲實驗中發出一種鮮綠色火焰;
熔點302ºF,引火點735ºF;
比重1.16至1.72;
可溶于丙酮及環已酮;
加強筋在塑料部件上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部份。加強筋有效地如『工』字鐵般增加產品的剛性和強度而無需大幅增加產品切面面積,但沒有如『工』字鐵般出現倒扣難于成型的形狀問題,對一些經常受到壓力、扭力、彎曲的塑料產品尤其適用。此外,加強筋更可充當內部流道,有助模腔充填,對幫助塑料流入部件的支節部份很大的作用。
加強筋一般被放在塑料產品的非接觸面,其伸展方向應跟隨產品最大應力和最大偏移量的方向,選擇加強筋的位置亦受制于一些生產上的考慮,如模腔充填、縮水及脫模等。加強筋的長度可與產品的長度一致,兩端相接產品的外壁,或只占據產品部份的長度,用以局部增加產品某部份的剛性。要是加強筋沒有接上產品外壁的話,未端部份亦不應突然終止,應該漸次地將高度減低,直至完結,從而減少出現困氣、填充不滿及燒焦痕等問題,這些問題經常發生在排氣不足或封閉的位置上。而且因為縮水的問題,筋骨的厚度不能大過平均壁厚的厚度。
一般的設計方法 : 平均壁厚的0.65~0.7
一般是根據壁厚定,不可大于壁厚的2/3
壁厚與產品的尺寸之比約為1:100,再跟蹤根據結構性能的需要加大或減小
CF10‰的含義Clarity Fiberglas
塑膠增強機械性能一般會加GF,CF
GF................glass fiber 玻璃纖維
CF................Carbon fiber 碳纖維
誰知道PC+PS(5V)?與PC+ABS的比較?如何配料?
公司出口歐美的原面殼全部由ABS改為PC+PS, 聽說與TCO有關!
自攻螺絲與BOSS設計
boss底部做了一個火山口,減少肉厚,以防縮水
|